requestId:6852e3335db755.07391329.
原标题: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
“陈教授和学生们都在玉米地里呢,我拉着你们过去吧。”炎炎夏日,记者来到山东青岛莱西市于旺庄兄弟家庭农场的“玉米科技小院”,农场负责人于志学听说要采访陈包養延玲教授,便主动开上三轮车,拉着记者来到了一大片玉米田边。
“嗨,你好!”穿着防晒服、戴着防晒帽,全副武装的陈延玲和学生们站在远处包養的田地里,朝记者挥着手。包養昨天下了一场大雨,她和学生们担心出苗不久的玉米受影响,便赶来察看。还好,玉米苗长势不错。
“我人生最美好的6年都是在‘科技小院’里度过的,因为亲身经历过,所以深知‘科技小院’包養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。”陈延玲告诉记者,她师从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,进入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工作后,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,她将“科包養技小院”人才培养模式包養網引入包養網学校。
“‘科技小院’就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,既可以学习理论知识,又可以解决实际包養網问题。”陈延玲说,青包養網岛农业大学“科技小包養院”的研究生们平均每年在小院的驻扎时间长达220天,学生们在田间地头碰到的问题,都是在校园和实验室里面碰包養網不到的,遇到问题,可以第一包養網时间进行研究解决;而且,长时间与土地打交道、与村民打交道,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土地、了解农民,真正包養包養培养出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研究型人才。
“俺村有160多户包養人包養包養家,大部分都外出打工,像我这样四五十岁的在村里都算年轻人了。这些学生娃来了以后,和我们同吃同住,不仅带来了知识文化,还带来了活力。”于志学说,青岛农业大学的“玉米科技小院”来到于旺庄3包養網年来,农场的玉米产量逐年提升,不但土壤环境改善了很多,还使用北斗导航实现了机械化播种,让他们这些农民学会了科学种植,从“会种地”变成了“种好地”。包養
“我的胡萝卜为啥卖得贵?那是因为我跟着‘包養網科技小院’科学种田,种出来的胡萝卜个头齐整、品质一流,这年头,种田不讲科学是不行的。”李茂岳是莱西市店埠包養網镇的胡萝卜种植户,今年他种的500亩胡萝卜不仅大丰收,而且客商给出的收购价比给其他很多农包養網户的都高。
“我们的手机24小时开包養網通,农忙时节,对周边农户的服务是零距离、零时差、零费用、零门槛。”陈包養網延玲说,农民无论是上门咨询,还是打电话求助,“科技包養網小院”的师生们都会第一时间入户进田指导。
为了让种植户更好地学习种植技术,“科技小院”还开设了晚间课堂、田间学校等培训课,讲解如何科学灌水施肥、如何识别假化肥、如何解决胡萝卜裂根、如何治理线虫病等常见问题。陈延玲表示,“科技小院包養”驻村,包養網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、适应能力、实践包養技能和综合素质,还把当地的农民、种粮大户都包養網培养成了“土专家”,培育了一批接地气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队伍包養。
“截至目前,全校已有92名研究生到‘科技小院’学习实践,在田间地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有知识、有实践,还会沟通,能跟老百姓打交道,颇受用人单位青睐。”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刘新民告诉记者,“科技小院”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、田间与课堂、理论与实践、科研与推广、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,在乡村振兴、“三农”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(记者 刘艳杰)
TC:
發佈留言